欢迎您 访客    免费注册    会员登录    忘记密码?   

荚膜

荚膜(Bacterial capsule)是某些原核生物(如:肺炎链球菌)细胞壁外一层厚度不定的边界明显的黏液状物质。边界不明显的称为黏液层(如葡萄球菌)。荚膜并非原核细胞的必需构造,具有荚膜的细菌在自然环境中或在宿主体内时,能保有最强产荚膜的能力;但用普通培养基培养时,经多代繁殖后产荚膜能力会逐渐下降。

成分:因菌种不同而异,荚膜的含水量较高,约为90 %~98 %。除了水,多数细菌荚膜的主要成分是多糖(单体一般为D-葡萄糖、D-葡萄糖醛酸、D-半乳糖、L-鼠李糖及L-岩藻糖等)。肺炎链球菌等细菌的荚膜为葡萄糖及葡萄糖醛酸的高分子聚合物,而炭疽杆菌的荚膜主成分为D-谷氨酸聚合成的多肽,巨大芽孢杆菌荚膜的成分则包括蛋白质及多糖。

形态学分类1. 大荚膜,即厚度大于0.2 μm的荚膜,使用一般光学显微镜即可观察到;2. 微荚膜,即厚度小于0.2 μm的荚膜,只能以生化法或免疫法测得。

荚膜通常与细胞壁结合较牢固,一些原核细胞表面还有一些其他类似荚膜,但与细胞壁结合不太牢固的结构。1. 黏液层,疏松的附着于细胞表面,边界不明显,易被除去,可扩散到环境中;2. 糖萼,一种介于荚膜和黏液层之间的结构,鱼类表皮的粘液就是一种糖萼。

生理功能1. 抗干燥,抗吞噬。荚膜对细菌的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细菌不仅可利用荚膜抵御不良环境,还可保护自身不受白细胞吞噬;2. 储存养料;3. 渗透屏障;4. 表面附着作用。能有选择地黏附到特定细胞的表面上,表现出对靶细胞的专一致病能力;5. 细菌间的信息识别;6. 堆积代谢废物。


图片来自维基百科,2022-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