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 码 The coding | SSJ-2017-0063 |
国际通用名称或俗名 ISO common names | fluoroacetic acid |
中文建议名称 Proposed Chinese names | 氟乙酸 |
俄文名称 Русское имя | фторуксусная кислота |
法文名称 Nom français | acide fluoroacétique (n.m.) |
其他名称 Other names | 氟醋酸;一氟醋酸;单氟乙酸;氟醋酸;氟代乙酸。Cymonic acid;Fluoroethanoic acid;Gifblaar poison;HFA;Monofluoroacetic acid;α-Fluoroacetic acid. |
中文化学名称 Chinese chemical names | 2-氟乙酸 |
英文化学名称 Chemical names(IUPAC or CAS) | 2-Fluoroacetic acid |
IUPAC国际化学品标识符 (InChi) V. 1.06 | InChI=1S/C2H3FO2/c3-1-2(4)5/h1H2,(H,4,5) |
IUPAC国际化学品标识搜索码 (InChi Key) V. 1.06 | QEWYKACRFQMRMB-UHFFFAOYSA-N |
二维化学结构式 2D Chemical structure | |
三维化学结构示意或晶体结构或图像 3D Chemical structure or crystal structure or the image | |
分子式或实验式 Formul | C2 H3 F O2 |
相对分子质量 RMM | 78.042 |
精确相对分子质量 Exact mass | 78.011711 |
元素分析 Elemental analysis(计算值 Calcd.,%) | C, 30.78; H, 3.87; F, 24.34; O, 41.00 |
化学结构类别(基团)或来源 Chemical classes(Groups) or source | 有机氟、酸 |
化学文摘社登录号 CAS registry number | 144-49-0 |
欧盟化学品管理局编号 ECHA number | 205-631-7 |
国际农药分析协作委员会编码 CIPAC code numbers | 207 |
简 介 Introduction | 通常不使用酸制造杀鼠剂毒饵,而是使用其盐如氟乙酸钠来加工。氟乙酸盐天然存在于澳大利亚、巴西和南非的40种植物中,如南非的毒鼠子属小灌木“Gifblaar”(Dichapetalum cymosum)的叶子(见图),牛吃了这种植物会导致中毒死亡。 |
理化性质 Physical & chemical properties | 白色固体。熔点 35.2 ℃,沸点 165 ℃ (133.3 Pa),密度 1.369 3 (36 ℃),解离常数 pKa 2.586。可溶于水和乙醇。加热分解,腐蚀性强。 |
原药和制剂 Technical and Preparations | 商品杀鼠剂通常为氟乙酸钠,在中国已被禁用。 |
用 途 Use type | 杀鼠剂 |
作用方式 The way of action | 胃毒 |
作用机理 Mode of action | 顺乌头酸酶(aconitase, ACO; EC 4.2.1.3)抑制剂。在动物体内代谢生成氟柠檬酸盐,抑制三羧酸循环中的顺乌头酸酶的活性,阻断异柠檬酸的生成,从而切断细胞能量供应。 |
毒性分级(类)与解毒剂 Toxicity and antidotes | 中国农药毒性分级:剧毒。解毒剂:解氟灵(乙酰胺)、乙二醇乙酸酯治疗。使用须遵医嘱。 |
危害象形图 Hazard pictogram | |
毒理和归宿 Toxicology & Fate | 急性毒性:经口半数致死量LD50 大鼠 4.68,小鼠 7 mg/kg。人吞咽会致命,致死剂量约为5 mg/kg。能造成严重皮肤灼伤和眼损伤。约200克干燥的gifblaar植物材料,可杀死500千克的奶牛。与单氟乙酸相比,二氟乙酸和液相色谱分析常用的改性剂三氟乙酸的毒性要小得多。
生态毒性:对鱼类和无脊椎动物,几乎无毒。但也有资料讲对水生生物毒性极大。
归宿:氟乙酸在动物体内能与辅酶A反应时合成致命的氟乙酰辅酶A。该化合物与草酰乙酸反应形成有毒的氟柠檬酸盐,它成了顺乌头酸酶(正常底物为柠檬酸盐)的替代底物。它与顺乌头酸酶结合,但不能释放,不可逆地结合顺乌头酸酶,导致三羧酸循环中断,细胞呼吸受到严重抑制。此外,氟柠檬酸盐也阻止柠檬酸盐从细胞质进入需要它的线粒体。在细胞质中,它被降解。
|
沿 革 History | 1943年,氟乙酸的剧毒特性逐渐被人们所认知,推动了氟化物毒理学的进展。1944年,Marais首次从“Gifblaar(毒叶)”中分离出氟乙酸盐,它是已知5种天然有机氟化物之一(氟乙酸盐、氟化核苷、ω-氟油酸、(2R, 3R)-氟化柠檬酸和氟化苏氨酸)。目前也有文献报道天然有机氟化合物为11~12种,相比其他天然卤族有机物数量很少。 |
出版(发布)机构与版本 Published agencies & versions | 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765:2016 |
登记状态(注意时效性) Status | 美国未登记 |
备注 Remarks | 2023年5月26日第2次修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