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 码 The coding | QTJ-2018-0204 |
其他名称 Other names | 马兜铃酸 Ⅰ。Aristolochia A;Aristolochic acid;Aristolochic acid 1;Aristolochic acid A;Aristolochic acid I;NSC 11926;NSC 50413;TR 1736;Tardolyt. |
中文化学名称 Chinese chemical names | 8-甲氧基-6-硝基萘并[2,1-g] [1,3]苯并二氧杂环戊-5-甲酸 |
英文化学名称 Chemical names(IUPAC or CAS) | 8-Methoxy-6-nitronaphtho[2,1-g][1,3]benzodioxole-5-carboxylic acid |
IUPAC国际化学品标识符 (InChi) V. 1.06 | InChI=1S/C17H11NO7/c1-23-12-4-2-3-8-9(12)5-11(18(21)22)14-10(17(19)20)6-13-16(15(8)14)25-7-24-13/h2-6H,7H2,1H3,(H,19,20) |
IUPAC国际化学品标识搜索码 (InChi Key) V. 1.06 | BBFQZRXNYIEMAW-UHFFFAOYSA-N |
二维化学结构式 2D Chemical structure | |
三维化学结构示意或晶体结构或图像 3D Chemical structure or crystal structure or the image | |
分子式或实验式 Formul | C17 H11 N O7 |
相对分子质量 RMM | 341.272 |
精确相对分子质量 Exact mass | 341.053558 |
元素分析 Elemental analysis(计算值 Calcd.,%) | C, 59.83; H, 3.25; N, 4.10; O, 32.82 |
化学结构类别(基团)或来源 Chemical classes(Groups) or source | 硝基萘、菲 |
化学文摘社登录号 CAS registry number | 313-67-7. 38965-71-8 (马兜铃酸 Ⅰa)、475-80-9 (马兜铃酸 Ⅱ)、4849-90-5 (马兜铃酸 Ⅲ)、15918-62-4 (马兜铃酸 Ⅳ)、17413-38-6 (马兜铃酸 Ⅳa)、107259-48-3 (马兜铃酸 E) |
欧盟化学品管理局编号 ECHA number | 206-238-3. 207-499-6 (马兜铃酸 Ⅱ) |
简 介 Introduction | 马兜铃酸 Ⅰ为马兜铃酸的主要组分之一,广泛存在于马兜铃属 (Aristolochia)及细辛属 (Asarum)的马兜铃科 (Aristolochiaceae)植物中。马兜铃属植物的果实称马兜铃,其根称青木香,叶和藤称天仙藤,曾广泛地被用作草药,而贯叶马兜铃的干叶在川滇地区也直接用作去除牛羊腥膻味的香料(含癸烯醛)。广防己(Radix aristolochiae fangchi)中马兜铃酸 Ⅰ含量为541.3 mg/kg (毛细管区带电泳法 CZE)、479.8 mg/kg (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马兜铃酸 Ⅱ为314.6 mg/kg (CZE)、57.0 mg/kg (HPLC)。 |
理化性质 Physical & chemical properties | 黄色结晶固体。熔点 281~286 ℃(分解),辛醇/水分配系数 Kow logP 3.48,相对密度 1.571 (25 ℃),闪点 326 ℃。微溶于水; 溶于乙酸、丙酮、苯胺、碱液、三氯甲烷、乙醚和乙醇; 几乎不溶于苯和二硫化碳。 |
非农药用途 Other uses | 1966年,联邦德国以生产植物药为特色的马博士大药厂(Dr. Madaus & Co.)推出马兜铃酸制剂Tardolyt (0.15 mg per tablet) 作为免疫调节临床用药达25年。 |
作用机理 Mode of action | 其代谢物马兜铃酸 I 或 II 的环內酰胺氮鎓离子与DNA形成加合物。 |
相关视频 Related video | 贯叶马兜铃 |
危害象形图 Hazard pictogram | |
毒理和归宿 Toxicology & Fate | 急性毒性:大鼠经口半数致死量LD50 190 mg/kg。马兜铃酸可以导致严重的肾脏损伤,临床报道多见大剂量短期或者小剂量长期服用下导致肾脏急性或者慢性损伤,最终发展为肾衰竭。肾脏损伤的主要特点是肾小管坏死,肾间质纤维化,对肾小球影响报道较少。1993年,比利时发生妇女服用进口含防己和厚朴的减肥药,发生肾衰竭,105名女患者中有70位需要肾移植或透析治疗,引起医学界注意。北京中日友好医院也在1999~2001年间共收治了近70例服用含马兜铃酸的草药制剂引起的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
慢性毒性:马兜铃酸有显著的泌尿系统致癌作用,特别是容易引起尿路上皮恶性肿瘤。1981年,联邦德国的一项毒理实验报道,研究人员按10 mg/(kg · d)的剂量给18只大鼠口服马兜铃酸,持续3个月,然后停止给药继续观察4个月。观察期结束后,解剖发现所有大鼠体内都出现了肿瘤,而且是同时出现在不同器官上,包括胃、小肠、肝、肾、肺和皮肤等,提示马兜铃酸有强致癌性。
代谢:马兜铃酸在体内经简单代谢,其硝基被硝基还原酶还原为马兜铃酸 I 或 II 的环内酰胺氮鎓离子,代谢物的一部分被还原为马兜铃内酰胺,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蓄积于细胞质内发挥毒性作用,而另一部分则与DNA中嘌呤核苷酸的环外氨基共价结合形成特异性的AA-DNA加合物,进而使RAS基因和p53基因发生突变。有实验表明,在使用具有细胞毒性的马兜铃酸处理肾小管细胞后,DNA链断裂频率增加,对DNA相应的损伤、DNA修复基因的调节、细胞凋亡以及细胞周期的调控都出现了显著变化。此外,诸如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还原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等抗氧化酶的基因表达皆被下调。
|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致癌性分类 Agents Classified by the IARC Monographs | 1(致癌物)。对人的致癌部位:证据充分的为肾盂和输尿管(植物中的马兜铃酸);证据有限的为肾盂和输尿管(马兜铃酸)。详见IARC MONOGRAPHS-82、IARC MONOGRAPHS-100A。 |
沿 革 History | 马兜铃酸被认为是多瑙河地区性家族性肾和类似疾病的致病原。1953年7月, H Ganshirt首先报道从马兜铃科植物中分离出一种物质,命名为“马兜铃酸”,并进行了定量分析。1963年10月,G PETERS和P R HEDWALL发现马兜铃酸的肾毒性 — 损害肾脏的尿液浓缩功能。1964年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吴松寒医生在《江苏中医》上发表论文,首次报告了两例因服用大剂量关木通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 一部中未收录马兜铃和天仙藤;收录了细辛,但规定了按照干燥品计算,含马兜铃酸 Ⅰ不得过0.001 % (HPLC法)。 |
备注 Remarks | 2022年6月4日第2次修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