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 码 The coding | CCJ-2008-0568 |
国际通用名称或俗名 ISO common names | atrazine |
中文通用名称 Chinese common name | 莠去津 |
俄文名称 Русское имя | атразин |
法文名称 Nom français | atrazine (n.f.) |
葡萄牙文名称 Nome em portugues | atrazina |
其他名称 Other names | 莠去尽;阿特拉嗪;园保净;阿特拉津;草脫淨。A 361;AAtrex;AAtrex 4L;AAtrex Nine-O;ATZ;Aatrex 4LC;Akticon;Aktikon;Aktikon PK;Aktinit A;Aktinit PK;Argezin;Atragranz;Atranex;Atraphyt;Atrasan;Atrataf;Atrazine;Azoprim;CET;Chromozin;Cyazin;Farmozine;G 30027;Gesamprim;Gesaprim;Gesaprim 50;Gesaprim 500;Gesaprim L;Herbatoxol;Hungazin;Hungazin PK;Nu-Trazine;Oleogesaprim;Oleogesaprim 200;Primatol A;Primoleo;Radazin;Radazin T;Triazine A 1294;Wonuk;Zealin L;Zeapos;Zeazin;Zeazine;Zeopos. |
中文化学名称 Chinese chemical names | 6-氯-4-N-乙基 2-N-丙-2-基-1,3,5-三嗪-2,4-二胺 |
英文化学名称 Chemical names(IUPAC or CAS) | 6-Chloro-4-N-ethyl-2-N-propan-2-yl-1,3,5-triazine-2,4-diamine |
IUPAC国际化学品标识符 (InChi) V. 1.06 | InChI=1S/C8H14ClN5/c1-4-10-7-12-6(9)13-8(14-7)11-5(2)3/h5H,4H2,1-3H3,(H2,10,11,12,13,14) |
IUPAC国际化学品标识搜索码 (InChi Key) V. 1.06 | MXWJVTOOROXGIU-UHFFFAOYSA-N |
二维化学结构式 2D Chemical structure | |
三维化学结构示意或晶体结构或图像 3D Chemical structure or crystal structure or the image | |
分子式或实验式 Formul | C8 H14 Cl N5 |
相对分子质量 RMM | 215.683 |
精确相对分子质量 Exact mass | 215.093781;216.10160 (M+H) |
元素分析 Elemental analysis(计算值 Calcd.,%) | C, 44.55; H, 6.54; Cl, 16.44; N, 32.47 |
化学结构类别(基团)或来源 Chemical classes(Groups) or source | 氯三嗪 |
化学文摘社登录号 CAS registry number | 1912-24-9 |
欧盟化学品管理局编号 ECHA number | 217-617-8 |
中国农药通用名称序号 GB 4839-2009 code numbers | 1224 |
国际农药分析协作委员会编码 CIPAC code numbers | 91 |
中国海关商品编码 Chinese Customs commodity code numbers(2022) | 2933699011 |
理化性质 Physical & chemical properties | 外观白色晶体粉末。熔点 175.8 ℃,沸点 205.0 ℃ (101 kPa),蒸气压 3.85×10-2 mPa (25 ℃),辛醇/水分配系数Kow logP 2.5 (pH 2,20 ℃),亨利常数 1.5×10-4 Pa · m3 /mol (计算值),相对密度 1.187,解离常数pKa 1.6(非常弱的碱性),闪点 不燃。溶解度:水 33 mg/L (pH 7,22 ℃);丙酮 31、二氯甲烷 28、乙酸乙酯 24、乙醇 15、辛醇 8.7、甲苯 4.0和己烷 0.11 (g/L,25 ℃)。稳定性:在未开封原包装中贮存2年稳定(25±5 ℃)。在中性、弱酸和弱碱性介质中相对稳定。在强酸、强碱或70 中性环境中迅速水解为羟基衍生物。非生物水解,降解半衰期DT50(25 ℃) 33.9 d (pH 5),365 d (pH 7),365 d (pH 9)。 |
原药和制剂 Technical and Preparations | 原药:92 %、95 %、97 %、98 %。
常用制剂:48 %、80 % 可湿性粉剂;38 %、45 %、50 % 悬浮剂。
混剂:可与乙草胺、烟嘧磺隆、硝磺草酮、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2甲4氯异辛酯、辛酰溴苯腈、磺草酮、异丙甲草胺、嗪草酸甲酯、2,4-滴异辛酯、氯氟吡氧乙酸、丁草胺、克草胺、氰草津、敌草隆、绿麦隆和扑草净制成。 |
用 途 Use type | 除草剂 |
主要防治对象和施用方法 Main targets & applications | 防除春玉米田、夏玉米田一年生杂草,用药量分别为1 485~1 755、1 215~1 485 g/hm2土壤喷雾。防除水稻移栽田一年生杂草,用药量73.8~98.4 g/hm2药土法。 |
药害 Phytotoxicity | 对蔬菜、马铃薯、大豆和花生有药害。 |
作用方式 The way of action | 选择性内吸传导 |
作用机理 Mode of action | 抑制光合作用光系统Ⅱ—丝氨酸264结合剂(photosynthesis PS Ⅱ - Serine 264 binders) |
抗药性 Resistance | 国际除草剂抗性行动委员会/美国杂草科学协会 HRAC/WSSA 5组 |
相关视频 Related video | 农药 安全科学使用技术(动画版) |
毒性分级(类)与解毒剂 Toxicity and antidotes | 中国农药毒性分级:低毒。世界卫生组织农药危害性分类:Ⅲ(轻度危害)。《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Globally Harmonized System of Classification and Labelling of Chemicals, GHS) 化学品急性毒性危害类别:5(如吞入可能有害)。 |
危害象形图 Hazard pictogram | |
毒理和归宿 Toxicology & Fate | 急性毒性:经口半数致死量LD50 大鼠 1 869~3 090、小鼠 >1 332~3 992 mg(原药)/kg。大鼠经皮LD50 >2 000 mg/kg。对兔眼睛有非常轻微刺激作用,对兔皮肤无刺激作用。对豚鼠皮肤有致敏性,但对人体无作用。综合结论为皮肤致敏剂。大鼠吸入LC50(4 h) >5.8 mg/L( 空气)。
慢性毒性:最大无作用剂量(NOEL),2年饲喂试验大鼠 3.5、小鼠 1.4、狗 5.0 mg/(kg · d);大鼠 70、小鼠 10、狗 150 mg/kg(饲料)。莠去津无致癌性和致畸性(但有相反的报道)。研究表明,莠去津对人和动物的影响主要涉及内分泌系统。它是一种内分泌干扰物,可引起激素失衡。已发现莠去津充当G蛋白偶联雌激素受体1的激动剂。已证明莠去津与许多哺乳动物蛋白共价结合,发生化学反应。
生态毒性:急性经口LD50 山齿鹑 940、绿头野鸭和日本鹑 >2 000 mg/kg。饲喂LC50 (8 d) 日本鹑 >5 000、绿头野鸭 >1 563 mg/kg(饲料)。LC50 (96 h) 虹鳟 11.0、虹鳉 4.3 mg/L。水蚤EC50 (48 h) ≥29 mg/L。近具刺链带藻EC50(72 h) 0.043 mg/L、近头状伪蹄形藻EC50(96 h) 0.01 mg/L。中型水生生态实验系统长期研究结果表明,莠去津浓度不大于0.02 mg/L时,不会造成永久性损害。蜜蜂LD50 急性经口 >97 μg/只、接触 >100 μg/只。赤子爱胜蚓LC50(14 d) 78 mg/kg(土)。
归宿:动物摄入后被快速完全代谢,主要通过氨基氧化去烷基化,以及氯原子和原生性硫醇的反应。主要的代谢物二氨基氯化三嗪,常自发的与谷胱甘肽结合。24 h内超过50 %通过尿液排出,33 %通过粪便排出。在耐受性强的植物体内,莠去津易被代谢为羟基莠去津和氨基酸的结合物,进一步侧链分解和环上的氨基酸水解分解为羟基化莠去津,并伴有二氧化碳产生。在敏感植物体内,未分解的莠去津积累起来,导致萎黄病和死亡。所有试验条件下主要代谢物为去乙基莠去津和羟基莠去津。田间半衰期DT50 16~1 174 d(中值38.5 d),干冷时则更长。在水中DT50 14~20 d,在整个体系中DT50 35~80 d。根据测试系统的不同,地表水体中的DT50 105~>200 d。莠去津的土壤吸附常数Kd 0.2~18 mL/g;随土壤中有机碳比例而调整的土壤吸附系数Koc 39~173 mL/g,难于被土壤吸附。羟基莠去津 Kd 1.6~390,能被土壤吸附。 |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致癌性分类 Agents Classified by the IARC Monographs | 3(现有证据不足以分类)。详见IARC MONOGRAPHS-53。 |
最大残留限量及相关规定(注意时效性) MRLs and Texts | 每日允许摄入量 ADI:0.02 mg/kg bw。残留物为莠去津。GB 2763-2016中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mg/kg):玉米、甘蔗 0.05。检测方法:GB/T 5009.132。 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扩展信息 |
饮用水中限值/指导值(注意时效性)Guideline value in drinking-water | GB 5749-2022 生活饮用水莠去津限值:0.002 mg/L。世界卫生组织饮用水水质准则(WHO Guidelines for Drinking-water Quality, 2022)指导值:0.1 mg/L(莠去津及氯代三嗪代谢物)。 |
运输、保管及废包装处置 Transport, storage and disposal of packaging |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生态环境部令2020年 第7号(《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管理办法》)。 |
沿 革 History | 1957年,H. Gysin和E. Knusli报道其除草活性,它是嘉基实验室发明的一系列1,3,5-三嗪化合物中的第二种。1958年,瑞士嘉基公司 J.R. Geigy S.A.开发。1998年,谢文明对吉林省玉米主产区土壤中莠去津残留状况进行了研究。 |
制造或经销商或登记方 Manufacturer or Distributor or Registrant | 广西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辽宁三征化学有限公司。 |
出版(发布)机构与版本 Published agencies & versions | 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1750: 2023-03 (数据集) 批准。原载于ISO 1750-1981 |
登记状态(注意时效性) Status | 中国登记。美国登记。欧盟未批准 |
备注 Remarks | 2019年11月10日第2次修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