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 访客    免费注册    会员登录    忘记密码?   

杀鼠剂

    杀鼠剂rodenticide)用于防治鼠类等有害啮齿动物的农药。俗称老鼠药和灭鼠药。

一、概述

害鼠常年危害农业生产,从在农田盗食种子开始,啃食作物根、茎、叶和果实,直到农产品收获后继续危害储存的粮食及加工的食品,以及蔬菜、果树、果品、经济作物,无所不害。

全球每年因鼠害损失储粮3.3×107 t,因鼠害减产5.0×107 t,可供3亿人吃1年。鼠类还是鼠源性疾病的传染源,全球90 %的鼠种共携带着200多种病原体,其中能使人致病的病原体主要有57种。人类历史上曾发生过3次大规模鼠疫,死亡人数高达2亿以上,超过战争死亡人数的总和。

近年来,我国鼠害总体呈中等偏重发生趋势,东北大部、华北北部、 海南、云南、广东、广西和新疆等部分地区呈重发生态势,年发生面积可达2.93×107 hm2 (4.4×108亩),其中重发面积(鼠密度超过8 %) 超过4.0×106 hm2 (6.0×107亩)。我国农区鼠害已经进入种群高发期,发生特点呈现出局部高发、整体加重的趋势,种群密度高发区集中在一些山区、半山区,以及部分湖区、库区和农林、农牧交错区。我国每年因鼠害的粮食作物田间损失超过 3.0×109 kg,棉花损失超过1. 0×107 kg,甘庶损失超过1.0×105 t。西南、西北、东北、华南等鼠害严重地区的水稻、玉米、小麦、豆类等作物一般减产5%~10 %,重者达30 %以上,部分农田甚至毁种或绝收。

对于鼠害,一般可采用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的方法进行防治。化学杀鼠剂是当前采用最多、应用最广、效果最佳的方法。

早期人们曾长期使用天然物质(例如红海葱马钱子碱等),后来逐渐使用一些无机化合物(例如黄、亚砷酸、碳酸钡和氰化物等)灭鼠,药效低、选择性差。

20世纪30年代以后,鼠甘伏等一批有机合成杀鼠剂相继问世。鼠甘伏等杀鼠剂的特点是杀鼠作用快速,其缺点是中毒鼠被其他动物食后,可引起二次中毒。20世纪40年代后期,陆续出现了各种有机合成杀鼠剂,种类繁多,性质各异。20世纪40年代末,杀鼠灵杀鼠酮敌鼠等具抗凝血作用的品种问世,使杀鼠剂进入缓效性杀鼠剂时期,大大提高了杀鼠剂应用安全性,开辟了新的杀鼠剂类型,增强了大规模灭鼠的效果,并减少了对其他动物的危害,也不易引起人畜中毒。以杀鼠灵为代表的多种抗凝血剂,称为第一代抗凝血杀鼠剂,曾大量推广使用。

随着这类杀鼠剂的大量频繁使用,至20世纪50年代末,鼠类对其形成了严重抗药性,其应用效果受到严重影响。1958年英国首先发现褐家鼠对杀鼠灵产生了抗药性,其他品种的杀鼠效果也降低。为此,许多国家探求新的杀鼠剂。

20世纪70年代,开发出可有效控制抗药性鼠的第二代抗凝血剂。20世纪70年代初,英国开发出鼠得克1977年德国开发出溴敌隆20世纪70年代末,英国又开发出溴鼠灵等新抗凝血杀鼠剂,其特点是杀鼠效果好,且兼有急性和慢性毒性,对其他动物安全,称为第二代抗疑血杀鼠剂,溴鼠灵是突出的代表品种。

化学不育剂在初期主要用于害虫防治,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被研究用于防治鼠类。20世纪80年代以后,杀鼠剂负面影响受到关注,开发热点倾向不育剂。α-氯代醇己烯雌酚棉酚秋水仙素等化合物可破坏精细胞或卵细胞,或使相关细胞畸变,从而显著降低鼠类的生育能力。不育剂比其他类型杀鼠剂安全,作用持久,但始效不佳,不宜在鼠害已严重发生且急需控制的地方、不允许有鼠的单位(例如食品企业)或鼠传疾病正在流行的地区使用。应先用传统方法大幅度压低鼠类的密度,在危害显著减轻或鼠传疾病的流行中止之后,才宜使用不育治理技术,充分发挥其优越性。

二、杀鼠剂的概念和分类

(一)杀鼠剂的概念

用于预防、消灭、控制鼠类等有害啮齿类动物的农药统称为杀鼠剂(rodenticide)。狭义的杀鼠剂仅指用于配制毒饵的肠道毒物,广义的杀鼠剂还包括能熏杀鼠类的熏蒸剂、防止鼠类损坏物品的驱鼠剂、使鼠类失去繁殖能力的不育剂、能提高其他化学药剂灭鼠效率的增效剂等。

(二)杀鼠剂的分类

杀鼠剂种类很多,可按其作用速度、来源、作用方式、作用机制等进行分类。

1. 按杀鼠速效性分类

(1) 速效性杀鼠剂或急性(单剂量)杀鼠剂  此类杀鼠剂作用于鼠类神经系统、代谢过程及呼吸系统,使鼠生命过程出现异常、衰竭或致病死亡。其特点是致死快、潜伏期短,鼠类一次吞食足量药剂后,即能在1~2 d甚至几小时内死亡;其缺点是若一次取食量不足以致死则易产生拒食性,对人畜不安全,并有引起二次中毒的风险。由于毒饵用量少,投药次数少,成本低,作用快,目前仍然在使用。一般用于室外灭鼠,不可用于室内家庭灭鼠,例如灭鼠优、灭鼠安等。

(2) 缓效性杀鼠剂或慢性(多剂量)杀鼠剂  慢性杀鼠剂多数为抗凝血剂,其作用机制是竞争性抑制维生素K的合成,使与其相配的抗凝血酶原不能合成,维生素K所依赖的凝血因子不断减少,血凝活力下降,引起血管破裂或器官内部摩擦自动出血,因血不能凝固而致死。其特点是杀鼠作用慢,鼠类需多次取食药剂达到一定剂量才引起中毒死亡,鼠不拒食,对人畜相对安全,不易引起二次中毒,例如敌鼠、溴鼠灵等。

目前这类杀鼠剂主要有4-羟基香豆素和茚满二酮类。杀鼠灵、杀鼠醚、敌鼠等第一代抗凝血剂急性毒力低,慢性毒力强,需要多次投药;氟鼠灵、溴敌隆等第二代抗凝血杀鼠剂急性毒力强,急性毒力与慢性毒力几乎相当,不需要多次投药,并且对已经产生抗性的鼠类仍然有效。

2. 按来源及结构分类

(1) 无机杀鼠剂  无机杀鼠剂有磷化锌碳酸钡三氧化二砷白砒)等,多数品种已停用或禁用

(2) 植物性杀鼠剂  植物性杀鼠剂有马钱子、红海葱等。

(3) 有机杀鼠剂  有机杀鼠剂有杀鼠灵、敌鼠、溴鼠灵等。常用有机杀鼠剂的化学结构主要包括茚满二酮类、香豆素类、有机磷、脲类及其他类。

抗凝血性杀鼠剂:抗凝血性杀鼠剂包括1,3-茚满二酮类(例如敌鼠、杀鼠酮、鼠完等)、4-羟基香豆素类(例如杀鼠灵、杀鼠醚、克鼠灵、溴鼠灵等)。一般而言,4-羟基香豆素类的毒性比1,3-茚满二酮类低。

痉挛剂:痉挛剂包括有机氟类(例如氟乙酰胺氟乙酸钠、鼠甘伏)、γ-氨基丁酸(GABA)阻断剂(例毒鼠强毒鼠硅)。本类品种均已停用或禁用

取代脲类杀鼠剂:取代脲类杀鼠剂有安妥灭鼠优等。

有机磷类杀鼠剂:有机磷类杀鼠剂有毒鼠磷等。

3. 按用途分类

(1) 经口毒物杀鼠剂  主要制成各种形式毒饵,被鼠类取食进入消化系统发挥作用,也称为胃肠道毒物。

(2) 熏蒸毒物杀鼠剂  是指通过呼吸系统吸入而毒杀鼠类的杀鼠剂,也称为熏蒸剂或呼吸道毒物。其优点是不受鼠类取食行为的影响,作用快,无二次中毒风险;其缺点是用量大,毒性强,多为灭生性,施药时防护条件及操作技术要求高,需要特定条件,难以大面积推广。

三、杀鼠剂的作用机制

(一) 抗凝血作用

抗凝血杀鼠剂中毒机制主要是干扰肝脏对维生素K的作用,抑制凝血因子、凝血因子、凝血因子和凝血因子,影响凝血酶原合成,使凝血时间延长,代谢产物可破坏毛细血管壁。本类杀鼠剂作用缓慢,鼠中毒后3~4 d才死亡,人误服后也要3~4 d才出现症状,且有蓄积作用。这是目前使用的主要杀鼠剂品种,例如敌鼠钠盐、杀鼠灵和溴鼠灵。

(二) 不育作用

不育剂可破坏鼠类的精细胞或卵细胞,或使相关细胞畸变,从而显著降低鼠类的生育能力。其中有a-氯代醇、莪术醇雷公藤甲素等。

(三) 作用于神经系统

有机氟类、γ-氨基丁酸(GABA)阻断剂、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鼠剂均作用于神经系统。氟乙酰胺对人、畜、禽和鼠的毒力极强,进入体内形成氟乙酸,与辅酶A形成氟乙酰辅酶A,继而形成氟柠檬酸,使三羧酸循环中断,影响机体氧化磷酸化过程,造成神经系统和心肌损害,同时该药剂也易造成二次中毒,我国已经严禁使用。毒鼠强(四亚甲基二砜四胺),对人、畜、禽和鼠均为剧毒,具有强烈的致惊厥作用,是拮抗γ-氨基丁酸(GABA)的结果。由于其剧烈的毒性及稳定性,易造成二次中毒,且无解毒药,国内外早已禁止使用。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鼠剂均为胆碱酯酶抑制剂,可造成神经突触处乙酰胆碱过量积聚,致使神经突触处的冲动传递功能先兴奋继而麻痹。

四、杀鼠剂的使用

杀鼠剂一般以固体毒饵、毒粉、毒水、毒糊等形式使用,也可采用熏蒸、飞机灭鼠等方法。

(一)毒饵法

1. 毒饵及其制作  毒饵法是将含有杀鼠剂的固体毒饵放在鼠类经常出没的地方,使鼠类取食后中毒死亡的方法。毒饵是由基饵、灭鼠成分和添加剂组成。基饵主要是引诱害鼠取食毒饵。一般来说,凡是害鼠喜欢吃的食物均可作基饵。添加剂主要是改善毒饵的理化性质,增加毒饵的吸引力,提高毒饵的警戒作用。常用的添加剂有引诱剂、黏着剂、警戒色等,有时还加入防霉剂、催吐剂等。

毒饵的配制常采用浸泡(湿润)、黏附、混合(匀)和加蜡成形(加石蜡制成蜡块毒饵)的方法。易溶于水的杀鼠剂可采用浸泡或湿润法,将杀鼠剂溶于水中制成药液后,倒入基饵中浸泡,待药液全部吸收或湿润进入基饵后即可。在湿度较大的南方,阴雨天气时配制毒饵要注意防霉。谷物(小麦、稻谷、大米等)毒饵常用黏附法,用适当植物油将杀鼠剂均匀黏附的谷物粒上,可加入2 %~5 %糖以增强适口性。若用块状食物(例如甘薯、胡萝卜、瓜果等)作基饵,可直接均匀加入杀鼠剂,即制成毒饵。颗粒或粉状毒饵常用混合法配制,如面粉与杀鼠剂充分混合制成颗粒即可使用,也可干燥后储存备用,切勿发霉,否则影响灭鼠效果。蜡块毒饵主要用于下水道和潮湿场所的灭鼠,或多雨季节的灭鼠。将配好的毒饵倒入熔化的石蜡中(毒饵和石蜡的比例为2:1),搅拌均匀,冷却后使毒饵成为块状即可使用。

毒饵配制必须加警戒色。常用警戒色有胭脂红、苋菜红、苹果绿等,含量为0.05 %,也可用红墨水或蓝墨水代替。

2. 投饵方法

(1) 按洞投放  此法适用于洞穴明显的野鼠和北方农村土质住宅内的家鼠,将毒饵投入鼠洞内或投在洞外离洞口约10 cm处。在野外应避开洞口浮土,防止毒饵被埋。在鼠多洞少的场合,投放量应酌情增加。

(2) 按鼠迹投放  此法适用于洞口不易找,但易确定活动场所的鼠类,例如大部分家栖鼠。有的野鼠洞口不明显,可投放于主要活动场所。毒饵投放量应略高于按洞投放的量,投毒饵堆数视鼠密度而定。

(3) 等距投放  此法主要适用于开阔地区消灭野鼠,也可用于大仓库、大车间消灭家鼠。在野外,按棋盘格式,每行或列隔一定距离放毒饵l堆,行距或列距不一定相等,一般为5~10 cm20 cm。在室外,沿墙根每10 m20 m投毒饵1堆。每份毒饵的量与按洞投放相近。

3. 投毒饵量  每堆(洞)的毒饵投放量,急性杀鼠剂为1~2 g,第一代慢性杀鼠剂第20~30 g,第二代慢性杀鼠剂为 5~10 g

(二)毒粉

毒粉主要用于室内处理鼠洞和鼠道,毒杀家栖鼠类。毒粉由杀鼠剂和填充料(例如滑石粉、硫酸钙粉)混合均匀,制成粉末,投在鼠洞、鼠道或鼠类经常出没的地方,或用喷粉机沿墙等距或见洞喷粉。处理10~15 d后将毒粉清扫干净。毒粉灭鼠效果差,易污染环境,慎重使用。

(三)毒水

毒水主要用于干燥缺水的场所(例如食品仓库、被服仓库)毒杀家栖鼠类。将溶于水的杀鼠剂、5 %食糖或0.01 %糖精(引诱剂)、着色剂(警戒色)配制成毒水,装入毒水瓶(或动物饮用水瓶),倒挂于墙面,距地面10~15 cm,每15 m2面积挂2瓶毒水。10~20 d 控制鼠患后将毒水妥善处理。

(四)毒糊

毒糊主要用于鼠洞防治。将水溶性的杀鼠剂配制成毒水,再加入适量的面粉,搅拌均匀即成毒糊。将配好的毒糊涂抹于高粱秆、玉米穗轴等的一端,将有药剂的一端插入鼠洞,害鼠取食中毒死亡。 

引自《植物化学保护学》(第五版,2018)(徐汉虹主编),内容略有改动和增加 

2023-05-30修订